第22章 不可辱(1/3)
如果被浏览器转码或畅读,内容容易缺失,阅读体验极差,请退出转码或畅读模式。
关押谢铸的牢房里,迎来了一位不请之客。 虽是牢房,倒还算客气,里头搁着炭盆,不至于在大冬日里让人冻着,也没让谢铸穿囚衣,只给他换了一身寻常的棉服。 谢铸闭目盘腿坐着,未束发冠,发丝稍显凌乱,两鬓细看竟是多了不少白发。被无休止的审问磋磨了一夜,谢铸脸上略有疲色,但周身气度不减半分。 “我说了,我不认识什么秉烛司的人,更不知道陵安王的所在。” 谢铸连眼睛都没睁,再次声明了自己的立场。 “三叔,我所来不为此事。” 谢铸睁开了眼睛,看到谢却山端着一份茶盘进入牢房中。 谢却山将茶盘放在案上,席地坐下。 茶盘上搁着两杯刚点好的茶,茶汤上浮着云雾般细腻的沫子,腾起丝丝缕缕的热气。 “这里杯盏简陋,只能点出这两杯茶,三叔尝尝。” 谢铸默了默,伸手端起茶盏细品,半晌后放下茶盏,似欲言又止,再望向谢却山时,目光中百感交集。 谢却山平静地迎上他的目光。 他知道,在这杯久违的茶中,他们都回到了永康二十年的秋天,银杏叶黄,桂花飘香,彼时还在京城为官的谢铸邀谢却山来自己的府邸,不厌其烦地教他点茶。 点茶是那时汴京城里最为流行的风雅之事,点好一盏茶,需得静心茶道,花上好几年的功夫,偏偏谢却山少时流落在外,后又从军,别说点茶,他甚至不会好好品一杯茶。 哪怕他文武双全,不会点茶,在京城的公子哥中也是落了遭人奚落的把柄。 谢却山要强又倔强,闷头苦练点茶,始终不得其法,又不肯求助于人,有意无意地便不再参加汴京城里的那些风雅聚会。 后来还是谢铸看破了自家侄子的心思,将他叫到府中,借着让他来品茗之名教他点茶,也替他守住了少年的那一点自尊心。 说起来,谢铸教谢却山的东西,远比他的父亲更甚,他们的关系如师如父。 只是在惊春之变的前一年,谢铸被贬沥都府,汴京城外折柳相送,竟成了过去几年中他们的最后一面。 后来,谢铸也曾试过给谢却山去信,劝他迷途知返,但都石沉大海。 如今这一杯茶,已是物是人非。 谢铸长叹一口气,道:“你来,为的不只是请我喝这杯茶吧?” “我一路随岐兵南下,看过岐人屠了许多城。暴虐是他们的天性,但三叔可知道,为何他们不屠沥都府?” 枯坐许久,直至茶凉,谢铸才平静道:“船舶司中的造船图纸,已经被我付之一炬。” 聪明人之间过招,从不需要点破太多。 沥都府是造船重镇,专门设有船舶司。 岐人的祖辈发迹于长白山山脉一带,他们身材魁梧,精于骑射,却不善水战,不会造船。而昱朝如今的仅存势力都南渡到了金陵,一旦岐人攻到南方,水系纵横,交战必定吃亏。 所以岐人必须尽快造出自己的龙骨船,培养自己的船员,这也就成了沥都府最有价值的地方。 在沥都府里,岐人得用怀柔政策收买人心,若非到了城民抵死相抗的地步,岐人不会选择屠城。 抓谢铸,并不仅仅是细作的出卖,更是为了能控制船舶司,造出龙骨船。谢铸早就想明白了其中利害,于是在岐人入沥都府当日,便将所有造船图纸都烧了。 他已言明自己的立场,但谢却山仍要扮演那个说客的角色。 “图纸是死的,人是活的。岐人想造船,还得倚仗船舶司的上下齐心,但船舶司里那些匠人和文工,着实不好管束,三叔若愿意在此事上相助,勾结秉烛司的事,可一笔勾销。” “砰”一声,衣袖一拂,杯盏碎成一地,茶沫四溢,沸洋洋一层白霜。 “谢却山,士可杀,不可辱!”谢铸已是满脸的怒意。 谢却山也已料到他的反应,纹丝不动。 “三叔,这么多年,我当您身上的锐气都被磨平了,没想到您还是这么意气用事。” 谢铸在汴京为官的时候,主张推行新政,极力反对朝廷割地求和,同一众新党一起被排挤出朝,才被贬到沥都府船舶司为知监。 这些年谢铸远离朝政,好似闲云野鹤,野心全无。 “再软的一摊泥,也有铸到墙里、矗立着的一日。”谢铸面色冷凝。 “三叔,龙骨船与陵安王,岐人都势在必得,”谢却山平静地起身,拱手行了一礼,“岐人的耐心有限。脊梁再硬,也是要被打碎的。” —— 谢却山离开牢房,外头倾泻的日光轧入眼底,有些刺目。 他眯了眯眼,看到贺平慌慌张张地跑过来。 “主人,太夫人……怕是要不行了。” 此时,望雪坞里已经乱做了一团。 谢铸与谢钧一母同胞,本就是太夫人最疼惜的小儿子。谢氏族人散落在天南地北,能日日在太夫人跟前尽孝的,也就只有谢铸。他对太夫人的意义不言而喻。 如今他被岐人下狱,谢钧又被软禁在后山,本就旧疾缠身的谢太夫人一口气没喘过来,病危了。 松鹤堂外已经守了满府的女眷。 府里的大夫们抱着医箱进进出出,各色药材流水般送入松鹤堂,也未听什么见好的消息传出来。 南衣站在女眷之中,左顾右盼,疑心谢穗安为何迟迟不来。 她一大早就被女使们薅起来拉到松鹤堂外,本以为能在这里碰到谢穗安,好借机提醒她小心岐人的圈套。但她一直不露面,莫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